【何当共剪西窗烛的解释】“何当共剪西窗烛”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以及对未来团聚的期盼。以下是对这句诗的详细解释和总结。
一、诗句出处与背景
- 出处:唐代李商隐《夜雨寄北》
- 原文:
>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 背景:李商隐当时在巴蜀(今四川)任职,因仕途不顺,远离家乡,内心孤独。他在一个秋夜听雨,写下这首诗寄给远方的妻子,表达思念之情。
二、诗句含义解析
| 词语 | 解释 | 情感/意境 |
| 何当 | 何时能够 | 表达一种期盼与渴望 |
| 共剪西窗烛 | 一起在西窗下剪烛花 | 象征夫妻团聚、温馨生活 |
| 西窗 | 客居的房间 | 有家的象征 |
| 烛 | 灯烛 | 象征温暖、光明、陪伴 |
整句“何当共剪西窗烛”的意思是:什么时候才能回到你身边,一起在西窗下剪烛花呢? 这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对亲人团聚的强烈愿望。
三、艺术特色与情感表达
1. 情景交融:通过“夜雨”、“西窗”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孤寂而深情的氛围。
2. 时间对比:将现实的离别与未来的重逢进行对比,增强了情感的张力。
3. 语言含蓄:没有直白地表达思念,而是通过生活细节传达内心情感。
四、总结
| 内容 | 说明 |
| 出处 | 李商隐《夜雨寄北》 |
| 含义 | 表达对亲人团聚的渴望 |
| 意象 | 夜雨、西窗、烛光 |
| 情感 | 思念、期盼、温情 |
| 艺术手法 | 情景交融、含蓄表达 |
结语:
“何当共剪西窗烛”不仅是一句诗,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它道出了无数游子对家的思念,也体现了古人对家庭温暖的珍视。在现代生活中,这句话依然能引起人们的共鸣,提醒我们珍惜亲情,向往团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