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己有耻读音释义介绍】“行己有耻”出自《论语·子路》篇,是孔子对个人修养的一种重要要求。这句话强调的是一个人在行为上要有所约束,内心要有羞耻感,不能做出违背道德的事情。下面将从读音、释义以及相关背景等方面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呈现。
一、
“行己有耻”四字分别代表:
- 行:行为、举止;
- 己:自己;
- 有:具备、拥有;
- 耻:羞耻、知耻。
整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在行动时应当有自尊心和羞耻感,知道哪些事不该做,做到“知耻而后勇”,从而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
这句话不仅强调了自我约束的重要性,也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对人格完善的追求。在现代社会中,这一理念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提醒人们在面对诱惑与挑战时,保持内心的底线与原则。
二、表格展示
| 字 | 拼音 | 注音符号 | 释义 |
| 行 | xíng | ㄒㄧㄥˊ | 行为、举动 |
| 己 | jǐ | ㄐㄧˇ | 自己 |
| 有 | yǒu | ㄧㄡˇ | 具备、拥有 |
| 耻 | chǐ | ㄔˇ | 羞耻、知耻 |
三、延伸理解
“行己有耻”不仅是对个人行为的规范,更是一种内在的道德力量。它与“知耻近乎勇”相辅相成,说明一个真正有道德的人,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以此为动力不断自我完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培养责任感、增强道德意识来践行“行己有耻”的精神,做一个有良知、有担当的人。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理解“行己有耻”的含义及其现实意义,帮助我们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坚守内心的道德准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