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贫下中农】“贫下中农”是中国在特定历史时期(主要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对农村阶级成分划分中的一个概念。这一术语主要出现在中国农村社会主义改造和阶级斗争的背景下,用于描述当时农村中处于社会底层、受剥削的农民群体。
一、概念总结
“贫下中农”是“贫农”和“下中农”的合称,属于农村中等以下的农民阶层。他们通常没有土地或仅有少量土地,劳动强度大,生活贫困,是当时农村中最基本的生产者和劳动者。
- 贫农:指没有土地或土地极少,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农民。
- 下中农:指有少量土地,但耕作条件较差,收入较低的农民。
在当时的阶级划分中,“贫下中农”被认为是革命的依靠力量,是无产阶级的一部分,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具有一定的地位。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中文名称 | 贫下中农 |
定义 | 贫农与下中农的合称,是农村中等以下的农民阶层 |
历史背景 |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社会主义改造和阶级斗争时期 |
特点 | 没有或仅有少量土地,生活贫困,靠劳动维持生计 |
阶级属性 | 属于农村中下层,是无产阶级的一部分 |
政治地位 | 是革命的依靠力量,具有一定的政治影响力 |
社会角色 | 农村的主要生产者和劳动者,承担农业生产的重任 |
三、结语
“贫下中农”作为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术语,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的社会结构和阶级关系。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概念逐渐淡出主流话语体系,但在了解中国农村历史和阶级分析时,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理解“贫下中农”的含义,有助于更全面地认识中国农村社会的演变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