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处不胜寒的原文及出处】“高处不胜寒”是一句广为流传的成语,常用于形容身处高位或处于某种特殊境地时所面临的孤独、压力与艰难。这句话虽然简洁,但蕴含深刻的哲理,常被用来表达对权力、地位或成功背后代价的思考。
一、原文及出处
“高处不胜寒”最早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原句为:
>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然而,“高处不胜寒”并非直接出现在这首词中,而是后人根据苏轼词中“高处不胜寒”的意境进行提炼和总结而来的说法。
实际上,“高处不胜寒”更早可追溯至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虽未直接使用该词,但其意境与“高处不胜寒”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与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高处不胜寒 |
出处 |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间接) |
原文出处 |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
含义 | 指身居高位或处于特殊位置时所感受到的孤独与寒冷,常象征权力、成功背后的代价 |
使用场景 | 用于描述权贵、名人、成功者所面临的压力与孤独感 |
文化意义 | 表达了对人生起伏、得失之间的深刻思考,富有哲理性 |
延伸理解 | 不仅适用于政治、事业,也可用于情感、人生选择等方面 |
三、延伸解读
“高处不胜寒”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成语,它承载着人们对成功的反思与对孤独的体悟。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在追求名利的过程中,往往会忽视内心的空虚与寂寞。这句成语提醒我们,真正的幸福并不仅仅来源于外在的成功,更在于内心的平和与满足。
此外,这一说法也常被用于文学、影视作品中,作为角色内心挣扎与成长的重要象征。无论是古代的士大夫,还是现代的职场精英,都能从中找到共鸣。
四、结语
“高处不胜寒”虽简短,却寓意深远,是中华文化中关于人生哲理的重要表达之一。它不仅揭示了权力与地位带来的挑战,也引导人们思考如何在浮华世界中保持本真与内心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