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不食肉糜典故是什么】“何不食肉糜”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成语,常被用来讽刺那些不了解民间疾苦、脱离实际的统治者或官员。这个典故最早出自《晋书·惠帝纪》,讲述的是西晋皇帝司马衷在面对百姓饥荒时,竟然说出“何不食肉糜”的话,表现出对底层人民生活状况的严重无知。
一、典故来源
| 项目 | 内容 |
| 出处 | 《晋书·惠帝纪》 |
| 人物 | 西晋皇帝司马衷(晋惠帝) |
| 时间 | 西晋时期(公元3世纪) |
| 背景 | 百姓因饥荒而饿死,皇帝却不知民间疾苦 |
二、典故内容
据《晋书》记载,当时天下大旱,百姓因无粮可食,饿殍遍野。晋惠帝听到这一情况后,竟然问:“百姓无粟米,何不食肉糜?”意思是说,既然没有粮食,为什么不吃肉粥呢?这句话反映出他完全不了解民间的实际情况,也暴露了统治阶级与百姓之间的巨大鸿沟。
三、寓意与启示
| 项目 | 内容 |
| 寓意 | 讽刺脱离实际、不懂民情的统治者 |
| 启示 | 强调了解基层、关注民生的重要性 |
| 现代应用 | 常用于批评某些官员或领导脱离群众、不接地气 |
四、相关延伸
| 项目 | 内容 |
| 类似成语 | “纸上谈兵”、“坐而论道” |
| 文化影响 | 成为后世文学和政治批评中的常用典故 |
| 教育意义 | 提醒人们要深入实际、体察民情 |
五、总结
“何不食肉糜”不仅仅是一个历史故事,更是一种文化符号,象征着对现实的漠视与对人民苦难的无知。它提醒我们,在任何时代,真正的领导者都应该具备体察民情的能力,而不是高高在上、脱离实际。
原创说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