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不食肉糜典故出自哪】“何不食肉糜”是一句广为流传的成语,常用来讽刺那些不了解民间疾苦、脱离实际的统治者或官员。这句话看似简单,却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历史典故。
一、典故来源总结
“何不食肉糜”最早出自《晋书·惠帝纪》。故事讲的是西晋皇帝司马衷(晋惠帝)在面对饥荒时,竟然问出“何不食肉糜”的问题。当时百姓因饥荒饿得吃草根、树皮,而他却认为既然没有饭吃,为什么不吃肉粥呢?这反映出他完全不了解民间疾苦,也显示了其昏庸无能的一面。
这个典故后来被广泛引用,用来批评那些高高在上、脱离群众的领导者。
二、典故出处一览表
| 项目 | 内容 |
| 典故名称 | 何不食肉糜 |
| 出处 | 《晋书·惠帝纪》 |
| 原文出处 | “民有饥色,帝曰:‘何不食肉糜?’” |
| 人物 | 晋惠帝司马衷 |
| 背景 | 西晋时期发生严重饥荒 |
| 含义 | 讽刺统治者不了解民间疾苦 |
| 现代用法 | 多用于批评脱离现实、缺乏同理心的人或政策 |
三、延伸理解
“何不食肉糜”不仅是历史上的一个笑话,更是一种社会现象的缩影。它提醒我们,真正的领导力不仅在于权力和地位,更在于对人民生活的深切关注和理解。如果一个人无法站在普通人的角度思考问题,那么他的决策很可能是脱离实际的。
在现代社会,“何不食肉糜”依然具有警示意义,尤其在政府决策、企业管理、政策制定等方面,都应该避免“高高在上”的思维模式,真正做到“接地气”。
结语:
“何不食肉糜”虽是一个古老的典故,但它的教训至今仍然值得我们深思。了解历史,是为了更好地面对现实,避免重蹈覆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