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讫的古文意思】在古代汉语中,“讫”是一个较为常见的字,其含义丰富,根据不同的语境可以有不同的解释。为了更好地理解“讫”的古文意义,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呈现。
一、
“讫”字在古文中主要表示“结束、完毕、终止”之意,常用于描述事件、动作或时间的终结。它既可以作为动词使用,也可以作为副词或名词使用。在不同文献中,它的用法和含义略有差异,但总体上都围绕“完成”或“终了”的概念展开。
此外,在某些情况下,“讫”也可表示“直到……为止”,表达一种时间上的延续性。这种用法常见于古代典籍或诗词中,用于强调某种状态或行为的持续性。
需要注意的是,“讫”与“迄”虽形近,但在古文中意义有所不同。“讫”多指“完成”,而“迄”则多指“到……为止”,两者不可混用。
二、表格:讫的古文意思及例句
字义 | 解释 | 例句(古文) | 出处 |
结束、完毕 | 表示某事已经完成 | “功业已成,天下大定,于是乎讫。” | 《史记》 |
终止、停止 | 指某种行为或状态的结束 | “兵革既息,民皆安息,于是乎讫。” | 《左传》 |
到……为止 | 表示时间或范围的上限 | “自甲子至乙丑,凡十日而讫。” | 《汉书》 |
完成、达成 | 指目标或任务的实现 | “愿陛下早图之,勿使功业有始无终,至于讫。” | 《资治通鉴》 |
副词 | 表示“终于、最终” | “数年之后,其事乃讫。” | 《战国策》 |
三、结语
“讫”在古文中的含义虽然多样,但核心仍围绕“结束”与“完成”展开。在阅读古文时,应结合上下文来准确判断其具体含义。了解“讫”的不同用法,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古代文献的内容和语言风格。同时,也提醒我们在使用该字时要注意与“迄”的区别,避免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