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高中课文原文】《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寓言性杂文,收录于高中语文教材中。文章通过“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揭示了人才与识才者之间的矛盾,表达了作者对人才被埋没的深切感慨。
一、文章总结
《马说》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开篇,点明主题:人才虽多,但能识别并重用他们的人却很少。文章借千里马被埋没的命运,抒发了作者对当时社会不重视人才现象的不满和愤懑。全文语言精炼,寓意深刻,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和现实意义。
二、内容要点总结表
内容要点 | 内容说明 |
作者 | 韩愈(唐代文学家) |
文体 | 杂文 / 寓言性散文 |
主题 | 人才与识才者的关系;人才被埋没的感慨 |
核心观点 |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
写作手法 | 借物喻人、托物言志、讽刺与批判 |
结构 | 开头点题 → 中间论述 → 结尾抒情 |
语言风格 | 精炼有力,富有节奏感 |
现实意义 | 批判社会不重用人才的现象,呼吁发现和珍惜人才 |
三、原文节选
原文片段:
>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翻译: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虽然常有,但伯乐却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好马,也只能在仆役手中受辱,和普通马一起死在马槽中,不能以千里马著称。
四、学习建议
1. 理解寓意:掌握“千里马”与“伯乐”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人才被埋没的惋惜。
2. 积累文言词汇:如“骈死”、“槽枥”、“策之不以其道”等,有助于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3. 联系现实:思考现代社会中是否存在类似“伯乐不常有”的现象,提升思辨能力。
结语:
《马说》不仅是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更是一篇值得反复品味的哲理散文。它提醒我们,不仅要成为“千里马”,更要努力成为“伯乐”,去发现和培养真正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