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管夷吾举于士】《孟子·告子下》中有一段经典名言:“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而在这段话之前,孟子举了管仲的例子,即“管夷吾举于士”。这句话的意思是:管仲是从狱官那里被提拔出来的。
那么,“为什么管夷吾举于士”?这个问题背后蕴含着历史、政治和人格成长的深刻意义。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总结与分析。
一、
1. 管夷吾是谁?
管夷吾即管仲,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改革家,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2. “举于士”的含义
“士”在当时指代低级官吏或狱官,因此“举于士”意指他从一个普通的官员或狱吏职位上被选拔出来,担任重要职务。
3. 为何能被举用?
管仲虽出身卑微,但才华横溢,有治国之才。他在被囚禁后,因鲍叔牙推荐,最终得到齐桓公重用。
4. 历史背景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国家需要贤才来治理国家。管仲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被发掘并重用。
5. 对后世的影响
管仲的崛起体现了“人才不问出身”的理念,也为后世选拔人才提供了借鉴。
二、表格总结
| 项目 | 内容说明 |
| 人物 | 管夷吾(即管仲),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 |
| 出身 | 出身平民,曾被囚禁于狱中 |
| 被举原因 | 才能出众,鲍叔牙推荐,齐桓公赏识 |
| “举于士”含义 | 从低级官吏或狱官职位上被提拔,象征从底层被发现 |
| 历史背景 |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国家急需贤才 |
| 意义 | 体现“唯才是举”的思想,强调才能胜过出身 |
| 影响 | 对后世选拔人才制度产生深远影响,成为“寒门贵子”的典型代表 |
三、结语
“为什么管夷吾举于士”不仅是一个历史问题,更是一种对人才价值的肯定。管仲的经历告诉我们,真正的才能不会被出身所限制,只要有机会,平凡之人也能成就非凡之事。他的故事至今仍激励着人们重视能力、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