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未捷身先死典故介绍】“出师未捷身先死”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蜀相》一诗,全句为:“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表达了对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未能完成统一大业便英年早逝的惋惜与敬仰之情。该典故不仅体现了历史人物的命运悲歌,也反映了后人对忠臣良将的深切怀念。
一、典故背景总结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杜甫《蜀相》 |
原文 |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
意义 | 表达对诸葛亮未能完成北伐大业而早逝的惋惜 |
人物 | 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丞相) |
背景 | 诸葛亮多次北伐曹魏,但最终病逝于五丈原 |
评价 | 后人对其忠诚、智慧与未竟之志的感慨 |
二、典故解析
“出师未捷身先死”中的“出师”指的是诸葛亮率军北伐;“未捷”表示未能取得胜利;“身先死”则指他在尚未实现统一中原的目标之前,就因病去世。这句话不仅是对诸葛亮个人命运的感叹,也象征着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令人唏嘘不已。
杜甫在诗中借诸葛亮之事,抒发了自己对国家兴亡、人才不遇的感慨,同时也寄托了对忠臣贤相的无限追思。
三、相关历史事件简述
时间 | 事件 | 备注 |
228年 | 诸葛亮首次北伐 | 以攻代守,初战告捷 |
234年 | 诸葛亮第五次北伐 | 与魏将司马懿对峙,最终病逝于五丈原 |
234年 | 诸葛亮去世 | 享年54岁,北伐未果 |
263年 | 蜀汉灭亡 | 魏国灭蜀,诸葛亮已去世近30年 |
四、文化影响与后世评价
- 文学影响:杜甫的诗句成为后世咏史怀古的经典之作,常被用来表达对英雄人物的敬仰与惋惜。
- 民间传说:诸葛亮死后,蜀地百姓为其立庙祭祀,流传着许多关于他智慧与忠诚的故事。
- 现代意义:这一典故也被用于形容那些虽有抱负却未能实现理想的人,具有强烈的悲剧色彩和激励作用。
五、结语
“出师未捷身先死”不仅仅是一个历史典故,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提醒我们,人生之路充满挑战,成功与失败往往只在一念之间。然而,正是这些未竟的事业,让后人更加珍惜那些为理想奋斗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