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城之璧出处于哪里】“连城之璧”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成语,常用来形容极其珍贵、稀有的宝物。它不仅在文学作品中频繁出现,也在历史典故中有着深远的影响。那么,“连城之璧”究竟出自何处?本文将从出处、含义及相关典故等方面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
一、出处与背景
“连城之璧”最早见于《战国策·赵策三》:“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这段文字讲述了赵国得到一块珍贵的玉璧——和氏璧,秦国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后人将这种“价值连城”的宝物称为“连城之璧”。
此外,《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也有类似记载,进一步丰富了这一典故的内涵。
二、含义与引申意义
“连城之璧”原意是指价值极高的玉璧,后引申为非常珍贵、难得的东西,常用于形容人才、珍品或重要物品的价值极高。例如:
- 人才方面:如“此乃连城之璧,不可轻弃。”
- 物品方面:如“这件古董是连城之璧,价值非凡。”
三、相关典故
典故名称 | 出处 | 内容简述 |
和氏璧 | 《战国策·赵策三》 | 楚人卞和献玉,被误认为石头,后成为名贵玉璧,象征珍贵。 |
秦赵换璧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 秦王欲以十五城换赵国的和氏璧,蔺相如智取,保全国家尊严。 |
连城之璧 | 后世文献 | 常用于形容极其珍贵之物,如人才、文物等。 |
四、现代应用与延伸
在现代汉语中,“连城之璧”多用于文学、艺术、收藏等领域,强调某物的独特性和高价值。例如:
- 艺术品市场:某些古董瓷器被称为“连城之璧”。
- 人才评价:形容某人能力出众,是“连城之璧”式的人才。
- 影视作品:常作为剧情中的关键道具或象征性元素。
五、总结
“连城之璧”源于古代典籍,最初指代和氏璧,后演变为形容极其珍贵之物的成语。其出处主要在《战国策》和《史记》中,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如今,它广泛应用于各种语境,表达对珍贵事物的高度认可。
总结表: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连城之璧 |
出处 | 《战国策·赵策三》、《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
原意 | 极其珍贵的玉璧(如和氏璧) |
引申义 | 形容极其珍贵的人才、物品或事物 |
典故 | 和氏璧、秦赵换璧 |
现代应用 | 文化、艺术、收藏、人才评价等 |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连城之璧”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古代社会对珍贵之物的重视与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