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国的成语】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英雄与谋略的年代,许多经典战役、人物故事和智慧策略都成为后世流传的成语。这些成语不仅生动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也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智慧。以下是一些与“三国”相关的经典成语及其含义总结。
一、
三国时期,群雄并起,英雄辈出,从曹操、刘备、孙权到诸葛亮、周瑜、关羽等人物,他们的事迹被后人提炼为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这些成语不仅用于日常表达,还常出现在文学、影视作品中,成为文化传承的一部分。通过了解这些成语的来源和含义,可以更好地理解三国历史的文化内涵。
二、关于三国的成语汇总表
| 成语 | 出处/来源 | 含义解释 |
| 三顾茅庐 |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 指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请其出山辅佐自己。形容诚心诚意地邀请贤才。 |
| 草船借箭 | 《三国演义》 | 周瑜让诸葛亮在三天内造十万支箭,诸葛亮利用大雾天气,用草船从曹军那里“借”了箭。比喻巧妙利用条件达成目的。 |
| 望梅止渴 |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 曹操为激励士兵前进,谎称前方有梅林,士兵因口渴而暂时忘却疲惫。比喻用空想或假象来安慰自己。 |
|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 《三国演义》 | 周瑜准备火攻赤壁,但需要东南风。比喻一切条件都已具备,只差最后一步关键因素。 |
| 卧薪尝胆 | 《三国志·吴书·孙权传》 | 越王勾践为了报仇复国,睡在柴草上,尝苦胆以自励。虽非直接出自三国,但常与三国背景联系在一起。 |
| 鸡犬升天 | 《三国志·吴书·孙权传》 | 比喻一人得势,全家或亲朋都随之荣耀。多用于讽刺官场中的裙带关系。 |
| 东山再起 | 《三国志·魏书·王朗传》 | 指退隐的人重新出山担任要职。如谢安曾隐居东山,后复出做官。 |
| 乐不思蜀 | 《三国志·蜀书·后主传》 | 刘禅投降曹魏后,被封为安乐公,乐于享受,不再思念故国。比喻忘记本源或失去斗志。 |
| 白马非马 | 《三国志·魏书·王朗传》 | 虽非三国原创,但常被用来形容逻辑推理或诡辩。诸葛亮曾用此典故反驳对手。 |
| 七擒七纵 |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 诸葛亮七次擒获南蛮首领孟获,又七次释放,最终使其心服归顺。比喻以仁德感化敌人。 |
三、结语
三国时期的成语不仅是语言的精华,更是历史的缩影。它们承载着古代人们的智慧与情感,至今仍广泛应用于现代汉语中。通过了解这些成语的来源和含义,我们不仅能更深入地理解三国历史,也能更好地运用这些语言财富来丰富自己的表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