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人隐形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楚人隐形》是一则寓言故事,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讲述了一个楚国人试图通过某种方法让自己“隐形”,以达到逃避责任或惩罚的目的。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不切实际、幻想依靠虚幻手段解决问题的人。
一、原文
> 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存。
二、翻译
楚国有一个卖盾和矛的人,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非常坚固,任何东西都不能刺穿它。”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非常锋利,没有什么东西不能刺穿。”有人问他:“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个人无法回答。不可能被刺穿的盾和无物不穿的矛,是不能同时存在的。
三、注释
文言词 | 释义 | 说明 |
楚人 | 楚国的人 | 地名,指今湖北一带 |
盾 | 盾牌 | 古代防御武器 |
矛 | 长矛 | 古代进攻武器 |
誉 | 夸耀 | 表示称赞、吹嘘 |
陷 | 刺穿 | 动词,表示穿透 |
或曰 | 有人问 | 表示别人提出疑问 |
弗能应 | 不能回答 | 表示无法应对 |
夫 | 发语词,相当于“那” | 引出结论 |
不可陷之盾 | 无法被刺穿的盾 | 对立概念之一 |
无不陷之矛 | 无所不穿的矛 | 对立概念之二 |
四、总结
《楚人隐形》通过一个卖盾和矛的楚人自相矛盾的故事,揭示了逻辑上的错误和现实中的荒谬。这个寓言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人所说的话前后矛盾,就无法自圆其说,最终会被揭穿。同时,也提醒人们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靠虚张声势或幻想来掩盖问题。
该故事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尤其是在面对复杂问题时,不应依赖虚假的手段或脱离实际的想象,而是应该正视问题、理性分析,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
类型 | 寓言故事 |
主旨 | 批评自相矛盾、不切实际的行为 |
现实意义 | 做事要实事求是,避免虚张声势 |
语言风格 | 简洁明了,富有哲理 |
通过这篇寓言,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逻辑的重要性,以及在生活和工作中如何避免类似的矛盾与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