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沆瀣是什么意思】“沆瀣”是一个汉语词语,源自古代的成语“沆瀣一气”,常用来形容人与人之间关系密切、气味相投,多用于贬义,指那些有共同不良目的或行为的人互相勾结。下面我们从多个角度来总结“沆瀣”的含义及其用法。
一、基本含义
| 项目 | 内容 |
| 词性 | 名词/动词(在“沆瀣一气”中为动词) |
| 出处 | 出自《晋书·王衍传》:“沆瀣一气,遂成其祸。” |
| 基本意思 | 原指夜间的露水,后引申为志趣相投、气味相投的人 |
| 用法 | 多用于贬义,形容人与人之间的不正当关系 |
二、详细解释
“沆瀣”原意是夜间潮湿空气中的水汽,也就是露水。古人认为这种水气是天地间最纯净的东西,后来被用来比喻志同道合、情投意合的人。但在文学和日常使用中,“沆瀣”常与“一气”连用,形成“沆瀣一气”这个成语,意思是彼此气味相投,常常一起做坏事或形成小团体。
例如:
- “他和那帮人沆瀣一气,搞了不少非法活动。”
- “他们两人虽然性格不同,但因为目标一致,渐渐沆瀣一气。”
三、常见用法与语境
| 使用场景 | 示例 |
| 贬义场合 | 描述不良团伙或腐败现象 |
| 正义立场 | 强调团结一致、目标统一 |
| 文学作品 | 常见于历史小说或讽刺文章中 |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 类型 | 词语 |
| 近义词 | 志同道合、臭味相投、狼狈为奸 |
| 反义词 | 水火不容、格格不入、分道扬镳 |
五、总结
“沆瀣”原本是自然现象,后演变为一种文化符号,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默契与联合。在现代汉语中,“沆瀣一气”已成为一个典型的贬义成语,用来批评那些因共同利益或不良动机而结合在一起的人。理解这个词的来源和演变,有助于我们在写作和交流中更准确地使用它。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沆瀣”不仅是语言上的表达,更是文化与社会关系的一种映射。了解它的含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汉语词汇的深层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