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跋后疐的意思是什么】“前跋后疐”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诗经·小雅·何人斯》:“我心忧伤,惄焉如捣。假寐永叹,维予小子,不聪不明。我心忧伤,惄焉如捣。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士也。彼人之贤者,使我不能以告人。”后来在《左传》等典籍中也有引用,用来形容处境艰难、进退两难的状态。
一、成语解释
前跋后疐:字面意思是“前面有阻碍,后面也有牵制”,比喻前后受困、进退两难的困境。常用于描述人在面对内外压力时的无奈与挣扎。
二、来源与用法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诗经·小雅·何人斯》、《左传》 |
词性 | 动词性成语 |
用法 | 多用于书面语,形容处境困难 |
近义词 | 进退维谷、左右为难 |
反义词 | 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
三、使用场景举例
1. 职场困境:在工作中遇到上级压力和同事误解,感到“前跋后疐”。
2. 生活压力:家庭与事业之间难以平衡,让人陷入“前跋后疐”的状态。
3. 政治局势:国家或组织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也可能用此成语来形容处境。
四、总结
“前跋后疐”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用来描述人在面临前后夹击、无法前进也无法后退的艰难处境。它不仅体现了古代文人的语言智慧,也在现代生活中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提醒我们在面对困境时要冷静思考、寻求出路。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前跋后疐”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成语,更是一种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描绘。理解其含义,有助于我们在面对复杂情况时更好地应对与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