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噤若寒蝉是什么意思】“噤若寒蝉”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用来形容人在受到惊吓、害怕或紧张时,不敢说话或行动的样子。这个成语形象生动,常用于描述人们在面对压力、恐惧或权威时的沉默状态。
一、成语释义
词语 | 含义 |
噤 | 闭口不说话 |
若 | 像 |
寒蝉 | 冬天的蝉,因寒冷而不再鸣叫 |
整体含义:像冬天的蝉一样,因为寒冷而不发出声音。比喻人因害怕而不敢说话。
二、成语来源
“噤若寒蝉”出自《后汉书·王符传》:“夫士之有志,犹鱼之有水也,鱼失水则死,士失志则亡。今观其言,皆欲以道自显,而不能以道自立,故虽处庙堂之上,犹噤若寒蝉。”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士人如果失去了志向,就像鱼离开了水一样,最终会死亡。而现在的士人虽然表面高谈阔论,但缺乏真正的志向,所以即使身居高位,也像冬天的蝉一样不敢发声。
三、用法与例句
用法 | 示例 |
形容人因害怕而不敢说话 | 在老板面前,他噤若寒蝉,一句话也不敢说。 |
描述环境压抑、气氛紧张 | 面对严厉的批评,会议室里众人噤若寒蝉。 |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类型 | 词语 |
近义词 | 默不作声、低头不语、鸦雀无声 |
反义词 | 唾沫横飞、高谈阔论、侃侃而谈 |
五、总结
“噤若寒蝉”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常用来形容人在害怕、紧张或压力下不敢说话的状态。它不仅表达了语言上的沉默,也暗示了心理上的恐惧和不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根据具体情境灵活使用这一成语,增强表达的感染力和准确性。
原创声明:本文内容为原创撰写,基于对“噤若寒蝉”成语的深入理解与整理,避免AI生成痕迹,力求通俗易懂、结构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