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瑚琏之器的典故】“瑚琏之器”出自《左传·成公二年》,原意是指古代祭祀时用的珍贵器物,后引申为有德行、有才能的人才。这一典故常用来形容那些品德高尚、能力出众、能够承担重任的人,具有极高的赞誉意义。
在古代社会,人才被视为国家兴衰的关键。因此,“瑚琏之器”不仅是对个人能力的认可,更是对其道德品质的高度评价。该典故常用于文学作品、历史记载中,以激励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琥琏之器典故总结
项目 | 内容 |
典故出处 | 《左传·成公二年》 |
原意 | 古代祭祀用的玉器,象征尊贵与神圣 |
引申义 | 比喻有德行、有才能、可担当大任的人才 |
使用场合 | 文学、历史、教育、赞美他人 |
代表人物 | 周朝贤臣、历代名士等 |
后世影响 | 成为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之一 |
表格说明:
- 典故出处:明确来源,便于查阅和引用。
- 原意:解释词语本义,帮助理解其文化背景。
- 引申义:说明词语在现代语境中的扩展含义。
- 使用场合:展示词语的实际应用范围。
- 代表人物:举例说明哪些人常被称作“瑚琏之器”。
- 后世影响:体现该典故的文化价值和延续性。
通过了解“瑚琏之器”的典故,我们不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中对人才的重视,也能从中汲取精神力量,激励自己不断追求更高的道德与能力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