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感士不遇赋原文及翻译】陶渊明是东晋时期著名的诗人、文学家,以其淡泊名利、归隐田园的高洁人格著称。他在《感士不遇赋》中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对个人命运的感慨。这篇赋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反映了作者对人生和仕途的深刻思考。
一、
《感士不遇赋》是陶渊明在晚年所作的一篇抒情散文,通过对自身遭遇的回顾,表达了对世道不公、人才被埋没的愤懑之情。文章语言质朴,情感真挚,体现了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
全文分为几个部分:
1. 开头:讲述自己早年怀有报国之志,但因时局动荡而未能施展抱负。
2. 中间:描写自己在官场中的经历,感叹世道艰难,贤才难遇。
3. 结尾:表达归隐的决心,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二、原文与翻译对照表
原文 | 翻译 |
余尝览《楚辞·九章》,悲屈原之忧思;观《庄子·外物》,悼杨朱之泣血。 | 我曾经阅读《楚辞·九章》,为屈原的忧思感到悲伤;又看到《庄子·外物》,为杨朱的哭泣感到哀痛。 |
感士不遇,自古有之。岂独吾人? | 感叹士人不遇,自古以来就有这种情况,岂止是我一人? |
余少而好学,志在丘壑,不求闻达于诸侯。 | 我年轻时喜欢学习,志向在于山林之间,不追求在诸侯间出名。 |
时俗多以浮华相尚,而吾独守其真。 | 当时的风俗多崇尚虚浮华丽,而我却坚持真实。 |
今虽不遇,亦未尝悔也。 | 虽然现在没有遇到机会,但我从未后悔。 |
吾愿为农夫,耕田而食,织布而衣,安贫乐道,不求富贵。 | 我愿意做一个农夫,耕种吃饭,织布穿衣,安于贫穷,乐于道义,不追求富贵。 |
三、总结
陶渊明在《感士不遇赋》中,通过自身经历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他不慕荣利,甘于清贫,体现出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安宁的人生态度。这篇文章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反思,也是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判,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思想价值。
通过本文,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陶渊明的思想境界与精神追求,也能感受到他作为一位文人对国家、社会和人生的深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