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打自招的成语典故】“不打自招”是一个常用的汉语成语,意思是事情还没有被揭发或问出来,自己就已经承认了。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因为行为不当而暴露真相,即使没有受到直接的审问或惩罚,也因自己的言行而暴露了问题。
成语来源
“不打自招”最早出自元代杂剧《包待制三勘蝴蝶梦》。原文中有:“你这厮,休要歪缠,我自有主意。若不打自招,我便要打你。”后来,这一说法逐渐演变为成语“不打自招”,用来形容人因自己的行为或言语而主动暴露了真相。
成语含义
“不打自招”字面意思是“不用打就自己招认”,引申为:人在没有受到外力逼迫的情况下,因自身的行为或言语而暴露了真实意图或错误。
使用场景
- 在日常生活中,用于批评那些做事不谨慎、容易暴露的人。
- 在文学作品中,用于描写人物因小失大、自我暴露的情节。
- 在法律或调查过程中,指当事人在未被审问前就交代了问题。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不打自招 |
出处 | 元代杂剧《包待制三勘蝴蝶梦》 |
含义 | 没有被逼迫就主动承认错误或暴露事实 |
使用场景 | 批评、文学、法律等 |
近义词 | 自投罗网、自露马脚、原形毕露 |
反义词 | 守口如瓶、秘而不宣、讳莫如深 |
总结
“不打自招”不仅是一个生动形象的成语,也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做人做事要谨言慎行,避免因一时疏忽而暴露弱点或错误。它提醒我们在生活中保持低调、谨慎,不要因小失大。同时,在文学和现实生活中,这一成语也常用来描绘人物因自身行为导致的尴尬或失败局面,具有很强的警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