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伐木原文及翻译】《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作品,内容丰富,语言质朴,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思想情感。其中,《伐木》是《小雅》中的一篇,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文章总结
《伐木》是一首表达友情、感恩与人生感悟的诗篇。全诗通过“伐木”这一日常活动,引出对朋友的思念和对生活的思考。诗中既有对自然的描绘,也有对人际关系的深刻理解,体现了古代人重视情谊、追求和谐生活的价值观。
全诗共四章,每章四句,结构严谨,语言简练,情感真挚。通过对伐木过程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友人陪伴的感激之情,同时也寄托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二、原文与翻译对照表
原文 | 翻译 |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 | 斧声叮咚响,鸟儿啼声清。从那深谷来,飞上高树鸣。 |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相彼鸟矣,犹求友声。 | 鸟儿啼叫着,寻求同伴的回音。看那鸟儿啊,尚且寻找朋友的声音。 |
嗟我兄弟,胡然厉素?哀我人斯,亦孔之惠。 | 可叹我的兄弟们,为何如此冷漠?可怜我这人啊,也太孤单寂寞。 |
君子有酒,旨酒斯酿。嘉宾式燕以乐。 | 君子有美酒,好酒已酿造。请来贵宾宴饮,欢乐无边。 |
三、延伸理解
《伐木》虽以“伐木”起兴,但其核心在于“求友”。诗中通过鸟儿的鸣叫与迁徙,比喻人在世间孤独求友的心情。诗人借自然现象抒发内心情感,体现出《诗经》中“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此外,诗中还反映出古人对友情的重视。在那个时代,朋友不仅是生活中的陪伴者,更是精神上的支持者。因此,“求友声”不仅是一种现实需求,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
四、结语
《伐木》作为《诗经》中的一篇,虽然篇幅不长,却蕴含深厚的情感与哲理。它不仅展现了古代人对自然的观察与热爱,也体现了他们对友情的珍视与人生的思考。通过这首诗,我们能够感受到古人的智慧与情感,也能从中获得对现代生活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