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的成语炙手可热的原意是】“炙手可热”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常用来形容人或事物非常热门、受到追捧。但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个成语最初并不是用来形容“受欢迎”,而是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
一、成语来源与历史背景
“炙手可热”最早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丽人行》:“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这里的“炙手可热”原本是指权贵人物的气焰嚣张、炙手可热,意思是他们的手一靠近就感到热,形容其权势之大,令人不敢接近。
在唐代,尤其是安史之乱后,朝廷中一些权臣如杨国忠等,凭借皇权和势力,飞扬跋扈,百姓对其既畏惧又憎恶。因此,“炙手可热”最初是用来讽刺这些权贵的,带有强烈的贬义。
二、成语含义的演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炙手可热”的含义发生了变化。现代汉语中,它更多地被用来形容某人或某事非常热门、受关注,比如“明星炙手可热”、“产品炙手可热”等。这种用法已经脱离了原有的贬义,成为中性或褒义的表达。
不过,在文学作品或正式语境中,如果使用“炙手可热”来形容某些人或事,仍需注意上下文,避免误解。
三、总结对比表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名称 | 炙手可热 |
| 出处 | 唐代杜甫《丽人行》 |
| 原意 | 形容权贵气焰嚣张,令人畏惧 |
| 褒贬色彩 | 原为贬义,现多为中性或褒义 |
| 现代用法 | 形容热门、受追捧的人或事物 |
| 使用场合 | 可用于日常、媒体、文学等 |
| 注意事项 | 需结合语境判断,避免误用 |
四、结语
“炙手可热”这个成语虽然现在常被用来形容热度,但它的历史背景和原意却值得我们深入理解。了解成语的本义,有助于我们在使用时更加准确、得体,也能够更好地体会汉语文化的丰富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