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不谢私恩原文及翻译】一、
《管仲不谢私恩》是出自《史记·管晏列传》中的一则故事,讲述了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在面对个人恩情与国家大义之间的抉择时,坚持公私分明、以国事为重的高尚品格。文中通过管仲拒绝接受昔日恩人鲍叔牙的私人馈赠,展现了他不因私情而影响政务、不因恩惠而动摇原则的精神。
该故事不仅体现了管仲作为政治家的智慧和远见,也反映了中国古代“公忠为国”的思想理念。通过这一事件,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真正的贤臣是如何在个人情感与国家利益之间做出正确选择的。
二、原文及翻译对照表
原文 | 翻译 |
管仲既任政相,曰:“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我之不肖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之有老母也;吾尝有罪,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之不遇时也。” | 管仲担任齐国宰相后说:“我曾经为鲍叔谋划事情却更加贫困,鲍叔没有认为我愚蠢,而是知道我没有才能;我曾经三次作战三次逃跑,鲍叔没有认为我胆小,而是知道我有年迈的母亲;我曾经犯过罪,鲍叔没有认为我不成器,而是知道我时运不济。” |
鲍叔曰:“君王所言,非所以为政也。夫治国者,当以法度为本,不可因私恩而废公事。” | 鲍叔说:“君王所说的,并不是治理国家的方法。治理国家应当以法度为根本,不能因为私人恩情而废弃公务。” |
管仲曰:“善!吾虽有私恩于鲍叔,然国事为重,不可因私废公。” | 管仲说:“好!我虽然对鲍叔有私人恩情,但国家大事更为重要,不能因私情而废弃公事。” |
遂不受其馈,而以国法为先。 | 于是他没有接受鲍叔的馈赠,而以国家法律为首要考虑。 |
三、结语
《管仲不谢私恩》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贤臣应以国家利益为重,不因私情而动摇立场。这种精神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提醒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与公共事务时,要坚守原则,明辨公私,做到公正无私、忠诚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