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行不义必自毙成语的含义】“多行不义必自毙”是一句源自《左传》的经典成语,意思是:如果一个人做了很多不正义的事情,最终会因为自己的行为而遭到失败或毁灭。这个成语强调了道德与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提醒人们不要因一时之利而做出违背道义的事情。
一、成语来源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左传·隐公元年》 |
原文 | “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
作者 | 左丘明(春秋时期史学家) |
二、成语释义
词语 | 解释 |
多行 | 经常做、反复做 |
不义 | 不合道义、违背正理的行为 |
必 | 一定 |
自毙 | 自己灭亡、自取灭亡 |
三、成语用法
场景 | 示例 |
批评恶人 | “他仗着权势为非作歹,终究是‘多行不义必自毙’。” |
教育警示 | “做人要讲诚信,否则迟早会‘多行不义必自毙’。” |
历史评价 | “秦朝暴政,最终导致国家灭亡,印证了‘多行不义必自毙’的道理。” |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类别 | 成语 |
近义词 | 自作自受、咎由自取、恶有恶报 |
反义词 | 行善积德、善有善报、天理昭昭 |
五、现实意义
“多行不义必自毙”不仅适用于古代社会,在现代社会中同样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它提醒人们:
- 道德是立身之本;
- 短期利益不能以牺牲良心为代价;
- 任何不正当的行为,终将受到相应的惩罚。
六、总结
“多行不义必自毙”是一个充满智慧的成语,表达了对人性与道德的深刻思考。它不仅是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更是对现代人的警醒。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当秉持正义,远离邪恶,避免因一时的贪婪或冲动而走上自我毁灭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