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聋发聩意思】“振聋发聩”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言论或行为具有强烈的震撼力,能够唤醒沉睡的人或改变人们的观念。这个成语在日常交流和文学作品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一、
“振聋发聩”原意是声音大得让耳聋的人都能听见,后来引申为言论或行动非常有力,能让人猛然醒悟,产生强烈的思想冲击。它多用于形容有影响力的话语或事件,强调其对人的启发和触动作用。
该成语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与元九书》:“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切乎辞。……故善言者,可以振聋发聩。”由此可见,这一成语不仅强调语言的力量,也突出了情感表达的重要性。
在现代语境中,“振聋发聩”常用来形容一些具有深刻意义的演讲、文章、新闻报道等,它们能够引发公众的广泛关注和深入思考。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振聋发聩 |
拼音 | zhèn lóng fā kuì |
出处 | 唐·白居易《与元九书》 |
字面意思 | 声音大得让耳聋的人都能听见 |
引申含义 | 形容言论或行为极具震撼力,能唤醒人们的思想 |
使用场景 | 多用于评价有影响力的文章、演讲、新闻等 |
近义词 | 震耳欲聋、醍醐灌顶、发人深省 |
反义词 | 轻描淡写、不痛不痒、毫无触动 |
用法 | 常作谓语、定语使用,如“他的发言振聋发聩” |
适用对象 | 人、言论、事件等具有思想冲击力的事物 |
三、结语
“振聋发聩”不仅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它体现了汉语中对于语言力量的重视,也反映了人们对思想启蒙和精神觉醒的追求。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真正能“振聋发聩”的内容,往往是最有价值、最值得传播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