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吃嗟来之食是什么意思】“不吃嗟来之食”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古代典故,用来形容一个人有尊严、不接受别人轻蔑或侮辱性的施舍。这个成语强调了人的自尊心和骨气,表达了对人格尊严的重视。
一、成语解释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不吃嗟来之食 |
拼音 | bù chī jiē lái zhī shí |
出处 | 《礼记·檀弓下》:“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其后,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 |
含义 | 不接受带有轻蔑意味的施舍,强调尊严与骨气 |
用法 | 多用于形容人有志气、不屈服于他人轻视 |
二、成语来源故事
在春秋时期,齐国发生了一场大饥荒,许多人都饿得奄奄一息。一位叫黔敖的人在路上准备食物,等待饥饿的人来吃。一个饥饿的人走过来,黔敖用一种轻蔑的语气说:“嗟!来食!”意思是“喂,来吃吧!”那人却拒绝了,说:“我就是饿死,也不吃你这种侮辱性的食物。”
这个故事体现了那个时代人们对尊严的重视,也成为了“不吃嗟来之食”这一成语的来源。
三、现实意义
在现代社会,“不吃嗟来之食”不仅仅是一种道德选择,更是一种精神态度。它提醒人们:
- 保持自尊:不因一时的困难而放弃自己的尊严;
- 拒绝卑躬屈膝:不为了生存而失去自我;
- 追求独立人格:在面对外界压力时,依然坚持自己的原则。
四、使用场景
场景 | 示例 |
文学作品中 | “他宁愿流浪街头,也不愿接受那些看不起他的施舍。” |
日常生活中 | “他拒绝了那份带有侮辱性的工作机会,因为他不想‘吃嗟来之食’。” |
教育场合 | “我们要教育孩子,做人要有骨气,不能因为一点小利就失去尊严。” |
五、总结
“不吃嗟来之食”不仅是古代的一个成语,更是现代人值得深思的一种生活态度。它传达出一种强烈的自尊意识和人格独立精神,提醒我们在面对困境时,要坚守底线,维护自己的尊严。无论是在历史还是今天,这种精神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