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旷神怡什么意思】“心旷神怡”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人在美好的环境中或经历愉快的事情后,心情舒畅、精神愉悦的状态。这个成语不仅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还广泛应用于文学、日常交流和心理状态的描述中。
为了更清晰地理解“心旷神怡”的含义、用法及相关知识,以下是对该成语的总结与表格展示:
一、
“心旷神怡”出自宋代范仲淹《岳阳楼记》:“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原意是形容登上高楼时,看到壮丽景色,心情开阔,精神愉快。后来这一成语被广泛用来表达人在美好环境或愉快情境下的心理状态。
在现代汉语中,“心旷神怡”多用于描写人因自然风光、艺术作品、良好氛围等而感到身心愉悦。它强调的是情绪上的轻松与满足,而非单纯的快乐或兴奋。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成语通常用于书面语或较为正式的场合,口语中使用较少。同时,它的使用要符合语境,不能随意替换为其他近义词,如“开心”或“高兴”,因为这些词的情感层次和语义范围有所不同。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心旷神怡 |
拼音 | xīn kuàng shén yí |
出处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
原意 | 登高望远,心情开朗,精神愉快 |
现代含义 | 形容人在美好环境中或经历愉快事情后的愉悦心情 |
使用场景 | 文学、写作、正式场合、描述心理状态 |
近义词 | 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心满意足 |
反义词 | 心烦意乱、郁郁寡欢、愁眉苦脸 |
语法结构 | 联合式成语(心旷 + 神怡) |
是否常用 | 常用,但偏书面语 |
适用对象 | 多用于描述人的情绪状态 |
通过以上总结和表格,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心旷神怡”这一成语的来源、含义及其在现代语言中的使用情况。无论是学习中文还是进行写作,掌握这类成语都能提升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和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