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之夭夭是什么意思】“逃之夭夭”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于描述某人因害怕、逃避或感到不安而迅速离开现场的情景。这个成语虽然听起来有些诙谐,但在实际使用中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通常用来形容人在面对压力、责任或尴尬局面时的逃避行为。
一、成语释义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逃之夭夭 |
| 拼音 | táo zhī yāo yāo |
| 出处 | 《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后引申为“逃跑”的意思。 |
| 含义 | 形容人因害怕、紧张或逃避而迅速离开,多含贬义。 |
| 用法 | 多用于口语或书面语中,表示对某人行为的批评或调侃。 |
| 近义词 | 逃跑、开溜、溜之大吉 |
| 反义词 | 勇敢面对、迎难而上 |
二、成语用法示例
| 句子 | 说明 |
| 他一看警察来了,立刻逃之夭夭。 | 表示看到危险时立即逃跑。 |
| 面对错误,他选择了逃之夭夭,而不是承担责任。 | 表达对逃避行为的批评。 |
| 老师一进教室,调皮的学生们就逃之夭夭。 | 描述学生在老师出现时迅速躲藏。 |
三、文化背景与演变
“逃之夭夭”最初出自《诗经》,原意是形容桃花盛开的美丽景象。后来随着语言的发展,人们逐渐将其引申为“逃跑”的意思,尤其是在现代口语中,它更多地被用来形容人遇到麻烦时的慌乱逃离。
虽然这个成语有时会被用作玩笑,但它的使用仍需注意场合和对象,避免让人感到不适或误解。
四、总结
“逃之夭夭”是一个具有明确含义的成语,主要用于描述人在面对压力或危险时的逃避行为。它不仅在文学作品中有所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也广泛使用。理解它的正确用法和语境,有助于我们在交流中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并避免不必要的误会。
如需进一步了解其他成语或词语的含义,欢迎继续提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