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虽三户能亡秦的下一句是什么】“楚虽三户能亡秦”是一句广为流传的诗句,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题乌江亭》。这句诗表达了即使楚国只剩下三户人家,也足以推翻暴秦,体现了坚韧不拔、誓死抗争的精神。那么,“楚虽三户能亡秦”的下一句是什么呢?下面将进行详细总结。
一、诗句背景与出处
“楚虽三户能亡秦”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题乌江亭》,全诗如下:
>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其中,“楚虽三户能亡秦”并非原诗中的句子,而是后人对诗句的一种引申和引用。实际上,该句最早来源于《史记·项羽本纪》中的一段话:“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这句话的意思是:楚国即使只剩下三户人家,也能灭亡秦国,难道堂堂中国就没有人才了吗?
后来,杜牧在《题乌江亭》中化用此句,表达对项羽失败的感慨,强调了英雄气概与历史命运之间的关系。
二、下一句解析
根据《史记》原文,“楚虽三户能亡秦”的下一句是:
> 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这句话表达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对国家人才的呼唤。意思是:难道堂堂中国竟然没有一个人可以担当大任吗?
三、总结对比
诗句 | 出处 | 含义 |
楚虽三户能亡秦 | 《史记·项羽本纪》 | 即使楚国只剩三户人家,也能灭亡秦朝 |
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 《史记·项羽本纪》 | 中国难道没有人才吗? |
四、延伸理解
“楚虽三户能亡秦”常被用来形容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强调即使力量微弱,只要意志坚定,也能成就大事。而“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精神,强调国家不应缺乏人才,应有担当者挺身而出。
在现代语境中,这两句话也被用于激励人们面对困难时保持信念,不轻言放弃。
结语:
“楚虽三户能亡秦”的下一句是“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它不仅是一句古诗,更是一种精神象征。通过了解其出处与含义,我们可以更好地体会古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与对英雄气概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