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大同出自哪篇文章】“天下大同”是中国古代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常被用来表达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那么,“天下大同”这一词语究竟出自哪一篇文章呢?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总结与分析。
一、总结
“天下大同”最早见于《礼记·礼运》篇,是儒家经典中关于理想社会的一种描述。该篇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并进一步阐述了“大同”社会的理想状态,即人人平等、各得其所、没有私心和争斗的社会。
虽然“天下大同”后来在许多文献中被引用和发挥,但其最初的出处应明确为《礼记·礼运》。
二、表格对比
项目 | 内容 |
词句原文 |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
出处文章 | 《礼记·礼运》 |
作者 | 儒家学者(非单一作者) |
背景 | 战国至汉初时期,儒家对理想社会的构想 |
含义 | 一种无阶级、无私心、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状态 |
后世影响 | 被多次引用,如康有为《大同书》等 |
三、结语
“天下大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理念,不仅体现了古人对公平正义的追求,也反映了对和谐社会的向往。尽管在后世被不同思想家加以发展和诠释,但其最初的来源仍应追溯至《礼记·礼运》。了解这一出处,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这一思想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