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衷共济意思和衷共济出处】“和衷共济”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人们团结一致、共同面对困难,齐心协力克服难关。该成语不仅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在正式场合如政府工作报告、企业战略部署中也常出现。
一、成语释义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和衷共济 |
| 拼音 | hé zhōng gòng jì |
| 含义 | 指大家同心协力,共同渡过难关,比喻团结合作、共同努力。 |
| 近义词 | 同舟共济、同甘共苦、众志成城 |
| 反义词 | 各自为政、分崩离析、各自为战 |
二、成语出处
“和衷共济”最早见于《尚书·皋陶谟》:“协和万邦。”虽然“和衷共济”这一完整形式在后世文献中才逐渐形成,但其思想根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儒家的“和”的理念。
- 出处原文:
“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虽然不是直接出自同一句话,但“和衷共济”的精神在古籍中屡见不鲜,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协作。
- 现代用法:
在当代,“和衷共济”多用于表达在困难面前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应对的态度,常见于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
三、使用场景举例
| 场景 | 使用示例 |
| 政治领域 | 面对经济挑战,国家号召人民和衷共济,共克时艰。 |
| 企业团队 | 团队成员要和衷共济,才能顺利完成重大项目。 |
| 社会活动 | 灾难发生时,社会各界和衷共济,积极捐款捐物。 |
四、总结
“和衷共济”是一个富有文化底蕴的成语,体现了中华民族重视团结协作的传统美德。它不仅是一种语言表达方式,更是一种精神力量,激励人们在面对困难时携手并进、共同奋斗。
无论是个人、团体还是国家,只有做到“和衷共济”,才能实现长远的发展与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