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流浃背的典故】“汗流浃背”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形容人在极度紧张、劳累或炎热的情况下,汗水从额头、背部等部位大量流出。这个成语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常被使用,还源于一段历史典故,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
一、典故来源
“汗流浃背”最早见于《后汉书·马援传》。故事发生在东汉时期,马援是著名的军事将领,曾多次出征边疆,立下赫赫战功。有一次,他率军远征,途中遭遇酷热天气,士兵们疲惫不堪,汗水湿透了衣背。马援看到将士们的辛苦,感叹道:“吾从军三十余年,行阵之间,未尝有此苦也。”这句话后来演变为“汗流浃背”,用来形容人因劳累或紧张而大汗淋漓的状态。
二、成语含义与用法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汗流浃背 |
| 拼音 | hàn liú jiā bèi |
| 出处 | 《后汉书·马援传》 |
| 含义 | 形容非常劳累、紧张或炎热时,汗水浸透衣服,从背上流下来的样子。 |
| 用法 | 多用于描述人因体力劳动、精神压力或高温环境而导致的大汗淋漓状态。 |
| 近义词 | 汗如雨下、浑身是汗、汗流满面 |
| 反义词 | 泰然自若、镇定自若、冷汗不流 |
三、现代应用与文化影响
在现代汉语中,“汗流浃背”已不仅仅局限于描述身体上的出汗,也可以用来比喻一个人在面对重大任务、考试、演讲等压力情境下的紧张状态。例如:
- “他在台上演讲时,紧张得汗流浃背。”
- “虽然工作很累,但他还是坚持完成了任务,汗流浃背。”
此外,这一成语也常出现在文学作品、影视剧中,用以增强人物形象的真实感和感染力。
四、总结
“汗流浃背”不仅是一个生动形象的成语,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它源自古代战争中的真实场景,经过时间的沉淀,逐渐成为我们日常语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描写人物状态,还是表达情感体验,这一成语都展现了汉语文化的独特魅力。
通过了解其出处与演变,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成语背后的历史与文化意义,从而在使用时更加准确、得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