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成身退什么意思】“功成身退”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道德经》:“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意思是:当一个人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或事业后,应该主动退出,不再居功自傲,也不再追求权力和名利。这个成语体现了道家思想中的一种处世哲学,强调顺应自然、知足常乐。
一、成语解析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名称 | 功成身退 |
| 出处 | 《道德经》 |
| 拼音 | gōng chéng shēn tuì |
| 释义 | 完成任务后主动退出,不居功自傲 |
| 用法 | 多用于形容有成就的人淡泊名利,懂得进退 |
| 近义词 | 激流勇退、急流勇退 |
| 反义词 | 得寸进尺、贪得无厌 |
二、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
“功成身退”最早来源于老子的道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提倡人应顺应自然规律,不强求、不执着。在古代,许多功臣在完成国家大业后选择隐退,如范蠡辅佐越王勾践复国后,便泛舟五湖,远离朝堂,成为“功成身退”的典范。
这种思想不仅体现在政治上,也影响了个人的生活态度。它鼓励人们在取得一定成就后,不要沉迷于权力和名利,而是保持谦逊、低调,甚至选择归隐山林,过一种简单、自在的生活。
三、现代应用与意义
在现代社会,“功成身退”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 职场中:一些管理者在完成项目或达成目标后,会选择退出,让位给新人,避免“功高震主”。
- 企业中:创始人在公司发展成熟后,可能选择退休,专注于其他兴趣或慈善事业。
- 个人生活:许多人成功后选择淡出公众视野,享受家庭生活或追求精神层面的成长。
这种行为不仅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体现了对人生阶段的清晰认知和对自我价值的尊重。
四、总结
“功成身退”不仅是对历史人物的赞美,更是一种处世哲学。它强调在取得成就后,要懂得适时退出,保持谦逊与低调。这种思想既符合道家的自然之道,也契合现代人追求内心平和与生活质量的需求。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含义 | 完成任务后主动退出,不居功自傲 |
| 文化来源 | 道家思想,出自《道德经》 |
| 现代意义 | 职场、企业管理、个人生活中的智慧选择 |
| 核心思想 | 顺应自然、知足常乐、进退有度 |
通过理解“功成身退”,我们不仅能更好地把握人生节奏,也能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与从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