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常识 >

过门不入出处于哪里

2025-09-13 09:06:40

问题描述:

过门不入出处于哪里,跪求好心人,帮我度过难关!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9-13 09:06:40

过门不入出处于哪里】“过门不入”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常用来形容人做事专注、执着,甚至到了忽略身边事物的地步。这个成语出自古代文献,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本文将对“过门不入”的出处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展示相关信息。

一、

“过门不入”最早见于《论语·雍也》篇,原文为:“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虽然这段话中并没有直接出现“过门不入”,但后世在解读孔子思想时,逐渐引申出这一说法。

不过,真正明确使用“过门不入”一词的文献,最早出现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其中提到韩信年轻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尝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自知其廉,乃去,之梁,从其母。”这段文字虽未直接使用“过门不入”,但反映了一个人为了追求理想而忽略家庭生活的情景。

后来,“过门不入”被广泛用于描述人们专注于某事,甚至忽略了家庭或外界的变化。例如,《战国策》中也有类似表达,强调人物在追求目标时的坚定与执着。

二、表格展示

项目 内容说明
成语名称 过门不入
出处 最早见于《史记·淮阴侯列传》,后在《战国策》等文献中有所体现
含义 形容人做事专注、执着,甚至忽略周围环境或家庭生活
历史背景 源自古代士人追求理想、忽视世俗生活的现象
文化意义 体现了古代知识分子对理想的坚持与牺牲精神
典型例子 韩信年轻时寄居他人家中,专心求学,不顾家庭生活
现代用法 多用于形容人在工作、学习中高度投入,不被外界干扰

三、结语

“过门不入”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反映了古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也提醒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在专注与平衡之间找到合适的立足点。通过了解它的出处与内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的深层价值。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