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中的通假字及解释】《核舟记》是明代文学家魏学洢所写的一篇说明性散文,文章详细描述了一件雕刻精美的核舟,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在阅读这篇古文时,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通假字,这些字在文中与本字意义相近或相同,但书写形式不同,属于古代汉语中常见的现象。
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核舟记》的内容,本文对文中出现的通假字进行了整理,并附上解释,便于学习和查阅。
一、通假字总结
以下为《核舟记》中出现的通假字及其对应的本字和解释:
通假字 | 本字 | 释义 | 出处 |
诎 | 屈 | 弯曲 |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其船底稍夷,乃若刻曰‘大苏泛赤壁’。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舟尾横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扶轼,右手若有所语;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揖,若有所失。其船背稍夷,而题名其上曰‘王叔远’,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简 | 拣 | 选择 |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有 | 又 | 表示“又”之意 |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二、通假字解析
1. 诎(屈)
在文中,“诎”表示“弯曲”,用于形容人物的姿态。如“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这里的“诎”形象地描绘了人物低头倾听的样子,用“屈”更符合语义。
2. 简(拣)
“简”在此处应读作“jiǎn”,意为“挑选”。文中“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意思是“大概是挑选了桃核中细长的来雕刻的”,这是对材料进行筛选的过程。
3. 有(又)
“有”在这里不是“存在”的意思,而是“又”的意思,表示数量上的增加。如“八分有奇”即“八分多一点”,这种用法在古代汉语中较为常见。
三、结语
通假字是古代汉语中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反映了汉字发展过程中的音同或音近现象。在学习《核舟记》时,了解这些通假字有助于准确理解文章内容,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通过本文的整理与分析,希望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掌握这篇经典作品的语言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