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有多少个州】在中国古代,"州"是一个重要的行政区划单位,其设立和演变贯穿了从先秦到明清的漫长历史。不同朝代对“州”的划分和数量都有所不同,因此要准确回答“古代中国有多少个州”这一问题并不容易。本文将简要总结各个主要朝代的“州”设置情况,并以表格形式进行对比分析。
一、概述
“州”作为地方行政单位,最早可追溯至周代,但真正成为普遍使用的行政区划是在汉代以后。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地方治理的需要,“州”的数量和职能不断变化。在不同时期,州的数量从几十个到几百个不等,甚至有的时期州被废除或合并。
二、各朝代“州”的数量与特点
1. 秦代
秦统一六国后推行郡县制,没有“州”这一行政单位,而是设郡、县。因此,秦代无“州”。
2. 汉代
汉初沿袭秦制,设郡县,后来逐渐设立“州”作为监察区,如“十三州刺史部”。汉武帝时设十三州,用于监察地方官吏。虽然不是正式的行政区,但为后世州制奠定了基础。
3. 三国至南北朝
魏晋时期,“州”逐渐演变为实际的行政单位。三国时期有约二十多个州;南朝和北朝时期州的数量有所增加,但因战乱频繁,州的设置不稳定。
4. 隋代
隋文帝废除郡,实行州县二级制,全国设百余州。隋炀帝时期曾一度恢复郡制,但总体上州仍是主要行政单位。
5. 唐代
唐代实行道、州、县三级制。全国分为十道,每道下辖若干州。唐初约有三百多个州,后期增至四百多州,是古代州数最多的时期之一。
6. 宋代
宋代设路,州成为路下的次级单位。全国州数约为二百多个,较唐代减少,但州的职能更加细化。
7. 元代
元朝实行行省制,州的地位下降,部分州被改为县。州的数量大幅减少,大约有一百多个。
8. 明代
明代设府、州、县三级,州分为直隶州和散州。全国州数约一百五十多个。
9. 清代
清代州的数量基本维持在一百五六十个左右,州的设置趋于稳定,且多为边疆地区。
三、总结
综上所述,古代中国的“州”数量在不同朝代差异较大,从几十个到几百个不等。其中,唐代是州数最多的一个时期,而秦代则没有“州”的概念。随着中央集权的强化和行政区划的调整,州的数量逐渐减少并趋于稳定。
四、各朝代州数对比表
| 朝代 | 州数(大致) | 备注 |
| 秦代 | 0 | 无“州” |
| 汉代 | 约13个(刺史部) | 监察区为主 |
| 三国 | 约20多个 | 州制开始发展 |
| 隋代 | 约100多个 | 实行州县制 |
| 唐代 | 约400多个 | 州数最多 |
| 宋代 | 约200多个 | 路下设州 |
| 元代 | 约100多个 | 行省制取代州 |
| 明代 | 约150多个 | 分直隶州与散州 |
| 清代 | 约150多个 | 州制稳定 |
五、结语
“州”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数量和职能随着政治体制的变化而不断调整。了解“古代中国有多少个州”,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演变和国家治理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