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而不校出处于哪里】“犯而不校”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指别人冒犯自己,自己却不加计较、不加以反击。这个成语体现了一个人宽容大度、忍让谦和的品质。那么,“犯而不校”究竟出自何处呢?下面将从出处、含义、用法等方面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清晰呈现。
一、成语“犯而不校”的出处
“犯而不校”最早见于《论语·泰伯》篇。原文如下:
>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 “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虽然《论语》中没有直接出现“犯而不校”这四个字,但孔子强调“君子以德报怨”,“宽则得众”,这些思想与“犯而不校”的精神是一致的。
后来在《汉书·东方朔传》中出现了类似表达:“夫君子不以利害义,不以毁誉伤行,虽不能及,然其心可得而观也。”这句话体现了一种容忍和宽容的态度,与“犯而不校”精神相通。
不过,真正将“犯而不校”作为一个完整成语使用,可能是在后世文人的文章或典籍中逐渐形成的。
二、成语“犯而不校”的含义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犯而不校 |
拼音 | fàn ér bù jiào |
释义 | 别人冒犯自己,却不加计较、不加以反击 |
出处 | 《论语》等经典文献中有关宽容、忍让的思想,后世文人文章中逐渐形成该成语 |
用法 | 多用于形容人性格宽厚、有修养、不轻易动怒 |
近义词 | 宽容大度、忍让为怀、以德报怨 |
反义词 | 心胸狭隘、睚眦必报、斤斤计较 |
三、成语的现代应用
在现代社会,“犯而不校”常被用来形容那些面对他人挑衅或侮辱时,选择冷静应对、不争不辩的人。这种态度在职场、家庭关系、人际交往中都具有积极意义。
例如:
- 面对同事的恶意中伤,选择不回应,而是专注于工作;
- 孩子被同学欺负,家长教导孩子“犯而不校”,避免激化矛盾;
- 在公共场合遇到不礼貌行为,选择沉默或微笑应对。
四、总结
“犯而不校”虽然是一个较为文雅的成语,但其背后蕴含的是一种智慧和修养。它不仅来源于古代儒家思想,也在现代生活中具有现实意义。理解并运用这一成语,有助于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内在修养。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犯而不校 |
出处 | 《论语》等古典文献中体现的宽容思想,后世形成完整成语 |
含义 | 对他人冒犯不予计较、不反击 |
用法 | 形容人宽容、不轻易动怒 |
价值 | 倡导理性、克制、以德服人 |
现代意义 | 适用于职场、家庭、社交等场景,提升个人素养 |
如需进一步了解“犯而不校”在文学作品中的具体使用例子,也可以继续查阅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