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庸是什么意思】“登庸”是一个汉语词汇,常用于古代文献或正式场合中。它指的是朝廷或君主对贤能之人的提拔、任用或封赏。在古代,“登庸”多用于皇帝选拔官员、重用人才的语境中,具有较高的政治和文化意义。
一、
“登庸”一词源自古代汉语,意为“被提拔、任用”,通常指君主或朝廷对有德才之人进行重用。该词常见于史书、典籍中,体现了一种对人才的重视与尊重。其使用范围较广,既可用于官员晋升,也可用于对功臣的嘉奖。
“登庸”与“提拔”、“任用”等词含义相近,但更强调其正式性与权威性。在现代汉语中,“登庸”已较少使用,但在文学、历史研究或正式文书中仍可见到。
二、表格形式展示
项目 | 内容说明 |
词语名称 | 登庸 |
拼音 | dēng yōng |
词性 | 动词/名词(多作动词) |
基本含义 | 被提拔、任用;指君主或朝廷对贤能之人的重用 |
出处 | 多见于古代典籍、史书,如《尚书》《汉书》等 |
使用场景 | 古代官职任命、功臣嘉奖、人才选拔等正式场合 |
近义词 | 提拔、任用、启用、录用 |
反义词 | 废黜、贬斥、罢免 |
现代使用情况 | 较少使用,多见于文学、历史研究或正式文书中 |
文化内涵 | 体现古代对人才的重视,反映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与用人理念 |
三、结语
“登庸”作为古代汉语中的一个重要词汇,不仅体现了当时的社会价值观,也反映了对人才的尊重与重视。虽然在现代日常生活中不常用,但在了解历史文化时,掌握这一词汇的意义仍然十分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