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沙猿鹤出处于哪里】“虫沙猿鹤”是一个成语,常用来形容战乱中百姓流离失所、生灵涂炭的惨状。这个成语虽然在现代使用较少,但其背后的历史典故却颇具深意。下面将从出处、含义及用法等方面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清晰展示。
一、
“虫沙猿鹤”出自《晋书·王导传》。原文为:“王敦之乱,京师倾覆,士庶奔散,死者如麻,民无噍类,遂有‘虫沙猿鹤’之叹。”此句描述的是东晋时期因战乱导致大量百姓死亡,尸骨遍野,甚至出现了“虫食人骨,猿鹤哀鸣”的悲惨景象。后人以此比喻战乱带来的灾难和人民的苦难。
该成语在文学作品中多用于描写战争或动荡时期的惨状,具有强烈的悲剧色彩和历史厚重感。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虫沙猿鹤 |
出处 | 《晋书·王导传》 |
原文出处 | “王敦之乱,京师倾覆,士庶奔散,死者如麻,民无噍类,遂有‘虫沙猿鹤’之叹。” |
含义 | 形容战乱中百姓死亡惨重,尸骨遍野,生灵涂炭的悲惨景象。 |
用法 | 多用于文学或历史叙述中,表达对战争带来的灾难性后果的感慨。 |
情感色彩 | 悲剧性、沉重、历史感 |
现代使用频率 | 较低,常见于古文阅读或文学分析中 |
三、延伸说明
“虫沙猿鹤”虽非常见成语,但其背后的历史背景值得深入理解。它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动荡时期的真实状况,也体现了古人对生命脆弱与战争残酷的深刻反思。在今天,这一成语仍可作为警示,提醒人们珍惜和平,避免战争带来的灾难。
如需进一步了解相关历史事件或成语的演变,可参考《晋书》及相关历史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