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师开发基于蜣螂导航的人工智能传感器
一种 1.3 亿年前进化的昆虫物种启发了一项新研究,旨在改进无人机、机器人和轨道卫星的导航系统。
蜣螂是已知的第一个在夜间利用银河系导航的物种,它以星座为参考点,将粪球沿直线滚动,远离竞争对手。
瑞典研究人员于 2013 年发现了这一现象,十年后,澳大利亚工程师模拟了蜣螂所使用的相同技术,开发出了一种人工智能传感器,可以在弱光条件下准确测量银河系的方向。
南澳大利亚大学遥感工程师 Javaan Chahl 教授和他的博士生团队利用计算机视觉证明,与单个恒星不同,形成银河系的大型光带不会受到运动模糊的影响。
“夜间活动的蜣螂在田野里滚动粪球时,头部和身体会剧烈摆动,它们需要在夜空中找到一个固定的方位点,帮助它们沿直线行进,”查尔说。“它们的复眼很小,很难分辨单个星星,尤其是在运动时,而银河系却清晰可见。”
南澳大利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安装在车顶的摄像头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在车辆静止和移动时拍摄了银河系的图像。利用这些图像中的信息,他们开发了一种计算机视觉系统,可以可靠地测量银河系的方向,这是构建导航系统的第一步。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