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目相看写的是谁】“刮目相看”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对某人或某事有了新的认识,尤其是之前对其评价不高,后来发现其有显著进步或能力提升,从而改变了原有的看法。这个成语出自《三国志·吴书·吕蒙传》,讲述的是三国时期东吴名将吕蒙的故事。
一、
“刮目相看”最早出自《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故事中,孙权劝吕蒙学习,吕蒙后来学识大增,引起了鲁肃的惊讶,并感叹:“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这句话后来演变为成语“刮目相看”,用来形容对一个人重新认识和高度评价。
因此,“刮目相看”写的是吕蒙,而非其他人物。
二、表格展示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名称 | 刮目相看 |
| 出处 | 《三国志·吴书·吕蒙传》 |
| 故事背景 | 三国时期,吕蒙在孙权劝学后,学问大进,引起鲁肃的赞赏 |
| 原文句子 |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 |
| 成语含义 | 指对某人或某事有了新的认识,尤其指之前评价不高,现在有了显著变化 |
| 所写人物 | 吕蒙(东吴名将) |
| 典故意义 | 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也体现对人的重新认识和尊重 |
三、结语
“刮目相看”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态度——对他人要有持续的关注与理解。吕蒙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不断努力,就能改变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也能让自己获得成长。这种精神在今天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