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折不挠的故事和含义简短】“百折不挠”是一个形容人在面对困难时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的成语。它源自古代历史人物在逆境中表现出的坚韧精神,常用来赞扬那些在挫折面前依然勇往直前的人。
一、故事概述
“百折不挠”最早来源于东汉时期的历史人物——班超。班超是著名的军事家和外交家,年轻时曾担任小吏,但不甘于平凡,毅然投笔从戎,前往西域出使。他在异国他乡历经艰险,多次遭遇失败与挫折,但他始终没有放弃,最终成功巩固了汉朝对西域的控制,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
他的经历被后人称为“百折不挠”的典范。
二、含义解析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百折不挠 |
拼音 | bǎi zhé bù náo |
出处 | 《后汉书·班超传》 |
含义 | 形容意志坚定,屡受挫折仍不退缩 |
用法 | 多用于形容人有毅力、有决心 |
近义词 | 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百折不回 |
反义词 | 知难而退、半途而废、轻言放弃 |
三、现实意义
“百折不挠”不仅是一种精神力量,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在现代社会中,无论是在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中,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只有具备“百折不挠”的精神,才能在逆境中不断成长,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
四、总结
“百折不挠”不仅是对历史人物的赞美,更是对现代人的一种激励。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成功,往往来自于无数次的失败与坚持。只要心中有信念,就没有跨不过的坎。
如需进一步扩展相关人物或历史背景,可继续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