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欺暗室故事来源是什么】“不欺暗室”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典故的成语,常用来形容人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仍能保持正直、自律和诚实的品质。这个成语强调的是个人内心的道德修养,而不是外在的监督。
一、
“不欺暗室”最早见于《后汉书·王符传》,原文为:“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虽然这段话并非直接提到“不欺暗室”,但其精神内涵与该成语高度一致。
后来,在《三国志》等文献中也有类似的表达,强调人在独处时也要保持道德操守。因此,“不欺暗室”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道德理念,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个人品德的高度要求。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不欺暗室 |
出处 | 最早见于《后汉书·王符传》,后在《三国志》等文献中有所体现 |
含义 | 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能坚守道德、诚实守信 |
文化背景 |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强调个人修养和内在道德 |
延伸意义 | 强调自律、诚信和道德操守的重要性 |
现代应用 | 常用于形容一个人在无人注意时依然坚持原则、不做亏心事 |
三、结语
“不欺暗室”不仅是古代文人推崇的道德标准,也是现代人值得学习的精神品质。它提醒我们,真正的高尚不是在外表上表现出来,而是在内心深处始终坚守正道。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应做到问心无愧,这是一个人最宝贵的品格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