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拱的词语解释】“垂拱”是一个汉语词语,常用于古代政治或文学语境中,具有特定的历史和文化含义。以下是对“垂拱”的详细解释,结合其词义、出处及用法进行总结。
一、词语解释总结
“垂拱”原意为“垂下衣袖,拱手”,本义是表示恭敬、谦逊的姿态。在古代政治语境中,“垂拱而治”是常用说法,指君主无为而治,依靠贤臣治理国家,自己则以礼相待,不亲自干预政务。这一概念源于道家思想,强调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
“垂拱”也常用来形容一种从容不迫、高雅优雅的态度,多用于文人墨客的描写中,表达一种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
二、词语解析表
词语 | 垂拱 |
拼音 | chuí gǒng |
词性 | 动词/名词(古语) |
本义 | 垂下衣袖,拱手,表示恭敬 |
引申义 | 1. 君主无为而治 2. 形容从容不迫、高雅的姿态 |
出处 | 《尚书·大禹谟》:“垂拱而天下治。” 《史记·五帝本纪》:“垂拱而治。” |
用法 | 多见于古代文献、诗词、政论等场合 |
现代用法 | 逐渐较少使用,多用于文学或历史语境中 |
三、相关用法示例
- 古代政治语境:
“唐太宗垂拱而治,开创贞观之治。”
—— 表达皇帝以无为而治的方式治理国家。
- 文学描写:
“他垂拱而立,神色从容,气度非凡。”
—— 描写人物姿态优雅、沉稳。
- 成语延伸:
“垂拱而治”已成为一个固定成语,常用于形容统治者宽仁、有德、不事苛政。
四、总结
“垂拱”作为古代汉语中的一个重要词汇,不仅承载着礼仪文化的内涵,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哲学中“无为而治”的思想。在现代语境中虽不常用,但在文学、历史研究及传统文化学习中仍具重要价值。理解“垂拱”的意义,有助于更深入地把握古代文化与政治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