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恭从会稽还,文言文翻译】一、
《王恭从会稽还》是一则出自《世说新语》的文言短文,讲述了东晋名士王恭从会稽返回京城后,与友人王忱之间的对话。文章通过简练的语言,展现了王恭的清高、自省以及对自身地位的深刻认识。
文中王恭在谈及自己的身份时,表现出一种谦逊和自责的态度,认为自己虽为贵胄,但并无实际功绩,反而有愧于朝廷。这种思想反映了当时士人阶层中普遍存在的自我反省和道德责任感。
二、文言文原文与翻译对照表
原文 | 翻译 |
王恭从会稽还,王忱在新亭,就饯席,别者数十人。 | 王恭从会稽回来,王忱在新亭设宴送别,有几十位来送行的人。 |
恤曰:“君此去,何以将去?” | 王忱问:“您这次回去,有什么打算呢?” |
恤曰:“我若不以身殉国,便当隐居山林。” | 王恭回答:“如果我不以身殉国,就一定会隐居山林。” |
恤曰:“卿志大而才小,岂能成事?” | 王忱说:“您的志向很大,但才能却不足,怎么能成事呢?” |
恤曰:“吾知其不可,然志不可屈也。” | 王恭说:“我知道自己做不到,但我的志向不会被屈服。” |
三、人物分析
- 王恭:东晋时期的名士,性格清高、有远大抱负,但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自省精神。他对自己的能力有清晰的认识,但也坚持理想,不愿随波逐流。
- 王忱:同样是士人,但更注重现实,对王恭的理想持怀疑态度,体现了当时士人之间不同的价值观。
四、文章主题
本文通过王恭与王忱的对话,揭示了士人阶层中常见的两种心态:一种是追求理想、坚持信念;另一种则是务实、注重现实。同时,也反映出东晋时期士人的道德观念与人生选择。
五、结语
《王恭从会稽还》虽然篇幅简短,但内容深刻,语言凝练,是研究魏晋风度与士人精神的重要文献。它不仅展示了个人的志向与困境,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