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是什么意思】“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出自《论语·卫灵公》,意思是:如果一个人犯了错误却不加以改正,那就真正算是过错了。这句话强调的是知错不改的严重性,指出真正的“过”不仅在于犯错本身,更在于对错误的态度和处理方式。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是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强调了“知错能改”的重要性。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犯了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明知错误却不去改正。只有真正认识到错误并加以改正,才能避免再次犯错,实现自我提升。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可能会因为面子、习惯或惰性而选择掩盖或忽视自己的错误,这种态度往往会导致问题的积累和恶化。因此,这句话不仅是对个人修养的要求,也是对社会行为的一种警示。
表格展示:
| 项目 | 内容 |
| 出处 | 《论语·卫灵公》 |
| 原文 |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
| 拼音 | guò ér bù gǎi, shì wèi guò yǐ |
| 翻译 | 如果犯了错误而不去改正,这就叫做真正的过错。 |
| 核心含义 | 强调“知错能改”的重要性,认为不改才是真正的“过”。 |
| 适用范围 | 适用于个人修养、教育、管理等多个领域。 |
| 现实意义 | 提醒人们面对错误时应有责任感和行动力,避免重复犯错。 |
| 孔子思想 | 体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重视道德实践。 |
通过理解“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身的行为与责任,培养积极改正错误的态度,从而不断提升自我,走向成熟与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