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遇三余读书文言文翻译注释】《董遇三余读书》是一篇出自《三国志·魏书·王朗传》的古代文章,讲述了东汉末年学者董遇勤奋好学、善于利用闲暇时间读书的故事。文章虽短,却蕴含深刻的治学精神,对后世影响深远。
一、
董遇是东汉末年的学者,以博学多才著称。他提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学习方法,强调反复阅读的重要性。他还主张在“冬、夏、春”三余时间中读书,即冬天农闲、夏天农忙之余、春天耕作之前的时间,充分利用空闲来学习。
这篇文章体现了古人珍惜时间、勤于学习的精神,也反映了古代士人重视学问、追求知识的态度。
二、文言文原文与翻译对照表
原文 | 翻译 |
董遇者,字季真,性格刚直,有志节。 | 董遇,字季真,性格刚强正直,有志向和气节。 |
尝从人读书,每读一遍,便能诵之。 | 他曾经跟随别人读书,每读一遍,就能背诵下来。 |
或问:“何以能尔?” | 有人问他:“你怎么能做到这样?” |
遇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 董遇说:“读书一百遍,其中的道理自然就明白了。” |
又问:“何以不教人?” | 又有人问:“那你为什么不教别人呢?” |
遇曰:“书非难也,贵在熟耳。若能熟读,则义自明。” | 董遇说:“书并不难,关键在于熟练。如果能够熟读,道理自然就明白了。” |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 学习需要安静的心境,才能需要通过学习来培养。不学习就无法拓展才能,没有志向就难以成就学问。 |
三余之说,亦为后人所重。 | “三余”的说法也被后人所重视。 |
三、注释说明
词语 | 注释 |
三余 | 指冬天、夏天、春天的空闲时间,即农闲或农忙之余的时间。 |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 反复阅读,意义自然显现。强调反复阅读的重要性。 |
静也 | 安静、专注的意思。 |
才须学也 | 才能需要通过学习来培养。 |
非学无以广才 | 没有学习,就无法拓展才能。 |
非志无以成学 | 没有志向,就难以完成学业。 |
四、总结
《董遇三余读书》不仅是一篇关于学习方法的文章,更是一种人生态度的体现。它倡导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进行学习,强调“熟读精思”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出学习需要耐心与坚持。这种精神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与借鉴。
原创声明: 本文内容为根据《董遇三余读书》原文进行的整理与分析,结合历史背景与现代理解,旨在提供清晰易懂的学习参考,避免AI生成内容的重复性与模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