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仁不让于师什么意思】“当仁不让于师”是一句出自《论语·卫灵公》的经典语句,原文为:“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面对仁德之事时,即使是老师,也不应该谦让。也就是说,在行仁义、做善事的时候,应当勇敢担当,不应因为对方是老师而退让。
这句话强调了“仁”的重要性,以及在道德和责任面前,个人应有担当精神,不因身份地位而有所顾虑。
一、
“当仁不让于师”是孔子提出的一个道德观念,强调在面对仁德之事时,不应因对方是老师而退让。它传达的是一种责任感与担当精神,即在正义和道德面前,每个人都应挺身而出,而不是被动等待他人行动。
这一思想不仅适用于古代社会,也对现代人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鼓励人们在面对是非、责任时,勇于承担,不推诿、不逃避。
二、表格对比解析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论语·卫灵公》 |
原文 |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
字面意思 | 面对仁德之事,不应让给老师 |
深层含义 | 在仁义和责任面前,应主动担当,不因身份而退让 |
现代启示 | 鼓励人们在道德、责任面前勇于承担责任,不惧权威 |
对比对象 | “不让于师” vs “让于师” —— 强调主动而非被动 |
相关概念 | 仁、责任、担当、道德勇气 |
三、延伸理解
“当仁不让于师”并非否定老师的权威或智慧,而是强调在涉及“仁”的问题上,不应因对方的地位而自我矮化。孔子认为,仁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无论身份如何,都应积极践行。
这种思想体现了儒家“知行合一”的理念,即不仅要明白道理,更要付诸行动。在现代社会中,这句话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提醒我们在面对不公、责任或道德选择时,要敢于发声、勇于行动,而不是一味顺从或回避。
结语:
“当仁不让于师”不仅是对古代士人的要求,更是对现代人的一种激励。它告诉我们,真正的仁者,应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不因身份、地位而退缩。这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