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遗至孝的原文及翻译】《陈遗至孝》是出自《世说新语·德行》中的一则小故事,讲述了东晋时期一位名叫陈遗的人,因孝顺母亲而表现出感人至深的行为。这个故事虽短,却蕴含着深刻的道德意义,体现了古代对“孝”这一美德的高度推崇。
一、
《陈遗至孝》讲述的是陈遗在母亲生病时,不顾个人安危,亲自为母亲煎药、照顾起居,甚至在母亲去世后,坚持守丧三年,不辞辛劳,尽心尽责。他的行为感动了周围的人,也成为了当时社会推崇的孝道典范。
该故事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孝道的重视,也展现了个人在家庭责任面前的坚韧与忠诚。
二、原文与翻译对照表
原文 | 翻译 |
陈遗者,吴人也。母病,遗常煮粥以奉之。 | 陈遗是吴地人。母亲生病时,他常常煮粥来供养她。 |
母卒,遗乃负土筑坟,哭于墓侧,三年不归。 | 母亲去世后,他背土筑坟,在墓旁哭泣,三年没有回家。 |
乡人皆称其孝,闻者莫不叹息。 | 同乡人都称赞他的孝顺,听到的人都感到感慨。 |
时人有言:“陈遗之孝,可谓至矣。” | 当时有人评论说:“陈遗的孝道,可以说是极致了。” |
三、文章特点分析
1. 语言简练:全文仅百余字,但情节完整,人物形象鲜明。
2. 情感真挚:通过具体的行为描写,展现出陈遗对母亲深切的爱与责任感。
3. 道德教化:故事旨在弘扬孝道精神,具有明显的伦理教育意义。
四、结语
《陈遗至孝》虽是一则短小的故事,却深刻揭示了“孝”在中华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它不仅是一种家庭伦理,更是一种人格修养的体现。在现代社会,虽然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孝”所承载的情感价值依然值得我们去传承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