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诗如下: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首句“五月天山雪”,点明了边塞环境的严酷,即使在仲夏时节,天山依旧白雪皑皑。接着,“无花只有寒”进一步渲染了这种荒凉孤寂的氛围,与内地的繁华春景形成鲜明对比。第三句“笛中闻折柳”,提到战士们在笛声中听到了折柳之音,这不仅是对故乡的思念,也是对离别的感伤。然而,尽管有这些情感,他们依然坚守岗位,“春色未曾看”,表现出战士们的坚韧与执着。
接下来两句“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生动地刻画了战士们紧张而有序的生活状态。白天随着战鼓冲锋陷阵,夜晚则枕着马鞍入眠,随时准备投入战斗。这种高度的警觉性和纪律性,正是边疆将士最真实的写照。
最后两句“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是全诗的高潮部分,也是最为人称道的句子。诗人借战士之口表达了渴望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决心。这里的“楼兰”并非实指某个具体国家或地区,而是泛指那些侵扰边境的敌人。整句话充满力量感和使命感,体现了古代将士保家卫国的崇高精神。
李白的这首《塞下曲》不仅语言凝练优美,而且意境深远开阔,通过对边疆生活的描写,歌颂了戍边将士不畏艰难险阻、勇于牺牲奉献的伟大品格。它不仅仅是一首边塞诗,更是一部激励人心的爱国主义篇章,至今仍能引发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